4月16日,东吴证券发布公告称,因公司涉嫌在国美通讯、紫鑫药业非公开发行股票保荐业务中未勤勉尽责,被证监会立案。东吴证券表示,公司将积极配合中国证监会的相关工作,并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毛主席手下战功赫赫的将领很多,但毛主席和陈毅的关系十分特殊。
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说,毛主席和党内同志的交往大多数都是以公为主,但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陈毅。
看下比较亲近的将帅对毛主席的称呼,朱老总和彭老总会称呼毛主席“老毛”,贺龙称呼毛主席“大帅”,其他大多数都是称呼“主席”,只有陈毅带有文人气息,喜欢称呼毛主席“润之”。
当然,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喜欢,毛主席之所以对陈毅的“喜欢”有偏爱,可能有这三方面原因。
第一,个人素质够硬
陈毅的个人素质从井冈山时期就开始了,1929年红四军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因为遭人排挤,毛主席没有选上了前委书记,最后陈毅取代,事后陈毅根据实际情况,向毛主席承认错误。比如1930年,毛主席再次受到排挤,陈毅坚定地站出来,支持毛主席,他冒着被别人一起排挤的风险。
当时陈毅在叶坪村的会议上,他坚定地说:“我支持毛泽东同志!别看现在苏区方圆几千里,红军几万人,两个败仗就垮了!”
就这么一句话,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和批评,陈毅再次反驳说:“你们说上海无产阶级强大,怎么都跑来苏区了!”结果就开始吵起来了,一直到12月底,周恩来才来到苏区。
果然,红军攻打赣州一个月久攻不克,伤亡巨大,周恩来去请毛主席下山解围,最后才化险为夷。大家这才意识到,陈毅身上有和毛主席一样的那种坚持个人意见的精神。
1934年红军长征前,陈毅身负重伤,一个月来,陈毅大腿上的伤一直没有痊愈,下不了床,更不可能跟着大部队走了。长征前夕,周恩来找到陈毅说,让陈毅好好做手术,等手术好了再走,可是中央的命令是,让陈毅留在苏区。
其实陈毅非常清楚,博古如果让陈毅跟大部队走,就算抬也要抬走,现在明显有个人主义的排挤问题在里面。陈毅虽然内心清楚,但又不能说什么,他对周恩来说,我没有意见。他想和毛主席告别,都没有来得及,就被留在了苏区。
但陈毅是硬气的,他在苏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这三年对于他来说,是非常那个艰苦的,三年里,陈毅和战士们风餐露宿,在山头一隐蔽就是好几天,甚至多次都濒临绝境。
这三年对于陈毅来说,是人生中重要的三年,对于中国革命来说,更是意义重大,他为中国革命保留了革命火种,他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第二,陈毅能敏锐洞察出毛主席的想法
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匆匆一年半的时光在延安流逝。陈毅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带着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再度踏上了华东战场的征程。此时,陈毅已成长为一位卓越的战区指挥员,而毛主席则真正成为了全党全军当之无愧的领袖与统帅。他们同心协力,配合默契,在华东战场上共同导演出了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战争大剧。
在陈毅飞往太行的次日,毛主席的心中仍牵挂着他。亲自起草一份致华中局的电报,精心安排陈毅的工作。那份电报言辞恳切:“陈毅同志昨日飞抵太行,任新四军军长及华中局副书记,其余不变。”
飞机将陈毅一行送至晋东南黎城县长凝机场后,便飞回了延安。而陈毅从太行转赴华中,尚有数百里的路途要走。恰巧一同从延安飞来的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也要回军区,便由他负责护送陈毅前往华中。他们首先抵达了位于涉县清漳河畔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驻地赤岸村,李达、李雪峰热情地迎接了陈毅,还贴心地安排他住进了一幢崭新的五间瓦房。
在此期间,陈毅忙碌不停,积极与众人交流经验,还不辞辛劳地到太行区党委党校,向学员们激情洋溢地作了关于党的“七大”精神的报告。
毛主席的这一南线出击作战计划,完全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外线出击作战规划。6月24日,毛主席在给陈毅并告刘伯承、邓小平等人的一封电报中,进一步拓展了南线出击作战计划的规模。
陈毅对毛主席提出的这一宏大的南线出击作战计划,满心拥护,坚决执行。当他接到毛主席6月22日的电报后,次日便迅速复电毛主席,毫无保留地表示完全同意这一作战计划,并对山东野战军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6月27日,陈毅又以华东局的名义给华中分局和华中野战军发去一份电报,命令华中野战军留一个纵队坚守苏中地区,牵制敌人,就在苏中七战七捷战役打响的这一天,毛主席给陈毅等人发了一份电报,指出:“山东野战军仍不宜此时南下,以免陷于被动地位。”
可见,毛主席基本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推迟了南线外线作战计划的实施。
然而,此时的陈毅鉴于敌军即将大规模进攻苏皖,依旧坚定地坚持原定的南线出击作战计划。7月14日,他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言辞恳切:我们意见,应即执行前定作战计划,截断津浦南段,造成山东、太行主力在淮南北之会合,准备渡淮作战”。
另外,在上海市长的人选问题上,毛主席首先想到的便是陈毅。
当时汤恩伯从上海撤离了一万多人,蒋介石死守上海已然无望,粟裕率领的第三野战军正向东挺进,上海解放近在咫尺。可是,上海解放后,由谁来接管这座城市呢?
毛主席曾对周恩来说:“不如先派出一个军,吓吓汤恩伯。”其实,那时毛主席心中已有了理想的人选,那便是让陈毅担任上海市市长。周恩来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陈毅青年时期就在上海工作,对上海最为熟悉。
但有一个难题摆在眼前,陈毅一直在军队工作,如今是第三野战军的司令员,让他去地方接管,或许他不太情愿。
这是因为,二野自从挺进大别山后,为吸引蒋介石的兵力,一直在默默奉献与牺牲,多次承受蒋介石的炮火猛攻。所以他们的付出极为巨大,尤其是在淮海战役中,二野英勇参战,与陈毅粟裕协同作战,更是付出了诸多心血。
于是,陈毅说道:“因此,上海市长的人选,也应该从二野中选,或者从刘邓二人中选一个。”毛主席听了陈毅的话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毛主席深知,陈毅这是在发扬孔融让梨的精神。谈贡献,谈付出,大家都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当毛主席找来刘伯承和邓小平后,他们二人坚决反对。刘伯承郑重地说:“我们都是四川人,对四川那边熟悉,留在上海多不适应?”陈毅不禁反驳道:“难道我不是四川人啊?”邓小平则笑着回应:“不管是民俗还是方言,陈毅比我们更合适。”
大家为此争论许久,最终毛主席一锤定音,还是让陈毅同志担任上海市长最为妥当。
第三,文武双全
黄炎培先生说,陈毅不仅是武将,更是一个儒将。
在陈毅和毛主席的交往中,有一种特殊的情谊,那就是“诗词”情谊。毛主席和陈毅都善于写诗,再加上二人有着40多年的革命情谊,所以在人际交往上,两个人因为“诗词”更为亲近。
早在井冈山时期,陈毅就得知毛主席擅长写古体诗,陈毅可算是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文友。
在井冈山时期,毛主席创作了诸如《西江月·井冈山》《如梦令·元旦》等诗词,陈毅是最早阅读这些作品的人之一。后来,陈毅留在赣南进行游击战斗,毛主席对他甚是牵挂,当然也怀念陈毅的诗词。
1947年莱芜取得大捷后,陈毅创作了《莱芜大捷》,毛主席读罢拍手称赞:“好诗,好诗!”
1957年,《人民日报》刊载了陈毅的《游玉泉山纪实》,毛主席读后由衷赞叹:“陈毅的六言诗着实不错。”多年以来,陈毅每每有新诗诞生,都会呈给毛主席阅览,请求毛主席给予指导。在陈毅看来,毛主席不仅古体诗写得好,律诗也很出色,只是毛主席为人谦逊。
陈毅经常借助毛主席的诗词来教导孩子们,例如他曾对孩子们讲:“这首词(《水调歌头·游泳》)是毛主席在60岁高龄时创作的,他才情不减,你们这些正值青春的孩子,一定要向毛主席学习。”
从1921年的《归国杂诗》至1961年的《冬夜杂咏》,前后约40年的时间,陈毅一直坚持创作,留下了众多诗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1955年授衔初始的名单之中,陈毅并不在列,而林彪位居第五,粟裕位列第七。原因在于当时陈毅已出任上海市长,依照规定,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不再参与授衔,并且他也未曾参加长征。
然而,周总理指出,尽管陈毅存在几个特殊情况,但从资历、贡献、威望以及能力等方面综合考量,陈毅当选元帅是实至名归的。
正因有周总理的极力推荐,再加上毛主席的全力支持,陈毅元帅得以成为开国元帅,粟裕则被评为开国大将,且排在首位。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于北京逝世,享年71岁。
结语
有人曾把毛主席和陈毅的关系比喻成“太阳”与“卫星”的关系。笔者觉得非常恰当,一位是伟大的领袖,一位是伟大的战士。他们的革命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表现出十分突出的个人性格,为世人所敬慕。
从1928年4月28日毛主席和陈毅第一次相见开始怎么配资买股票,直至1972年1月6日陈毅逝世,在这长达44年的峥嵘岁月中,他们共同伴随着中国革命雄伟壮丽的历史而走过自己生命历程中最光辉的征程,结下了如此性格反差却又是领导人中少见的政治信任和个人感情。